1326兴教育-《隆万盛世》
第(3/3)页
因为,他想到一个事儿,之前张居正想要整顿学风,提醒各省提学严禁书院一事。
说到书院,魏广德就想到后世学校,无数莘莘学子都是从这里“启蒙”,成长,成为国之栋梁。
若是想要开办后世学校那样的机构,最终其实还是归入提学管理,是否可以再这次张居正的改革中尝试开办后世的学校,把教育惠及平民,不再让知识被士林把控?
江治从魏广德沉默中意识到这位应该想到其他东西,所以不便打搅,干脆就起身告辞,反正工部的事儿已经解决,户部会想法子凑银子。
至于魏广德想到的事儿,之后自然会找他们私下里商议。
而张学颜虽然不明就里,但也察言观色知道该跟着离开了。
反正,户部的麻烦也勉强算是解决了,还是先用常盈库的银子。
至于牙税,自己回去再琢磨琢磨,务必考虑完善了再和张居正那边沟通就是了。
他现在也觉得,在魏广德面前提及此事有些唐突,虽然此事最早的始作俑者就是魏广德。
等人离开后,魏广德没有回去处理公务,而是坐在那里思考着如何利用改革提学,把后世的学校办起来。
此时大明其实有类似的学校,那就是提学管理下,由各府县建立的县学、府学。
只不过这些学院,都只录取科举通过府试和院试的学生,还得是其中佼佼者,才能顺利入读官学。
其他人,只能在私塾读书。
私塾读书,光是束脩就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的。
许多少有家资的人家,也不过是想把孩子送到那里能识文断字,学点算术,没有天赋就尽快找份工作,不会继续攻读学问。
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,不是读书的料,就不浪费家资。
这也决定了,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,家里有薄财家庭的专利,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是没有半点指望的,绝大部分孩童依旧被挡在学堂之外。
魏广德想要做的,就是是否能够把这些孩童聚集到学校里,实行大明版的义务教育?
如果官府把夫子集中起来办学校,像后世那样一年两期,每期收少许铜钱,或许就会有更多人家把家中子弟送入学校读书识字,进而开智明理。
这个可能是存在的,中国人对读书人的推崇,也是融入血脉里的。
如果能够只出很少的铜钱就让自己孩子读书,大部分国人都是会愿意的,只要他们承担得起。
后世,教育开支已经成为社会各家各户重要支出之一。
如此耗费财力,但大家依旧乐此不疲。
接下来就是官府的事儿,如何办学的问题。
各地的秀才不能为官,倒是给他们个八九品的官身,让他们出任学校的老师。
他们在家里办私塾,其实还不是为了赚银子。
官府委派他们,发给俸禄,有了稳定收入自然应该不会拒绝,师资问题就解决了。
至于校舍,这年头还真不难办。
府县周围找块官地盖房不是难事儿,一应支用若是让地方拨付,怕是问题多多,就有提学监督,户部或者礼部提供相应费用。
至于朝廷这笔钱财怎么来,魏广德也想好了,张学颜不是说朝廷新增税银各部衙门都要打主意吗?
劳资现在就安排上,牙税这笔银子,大部分用在建校舍和老师的俸禄上,绝了他们的心思。
让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,有天赋者不会被埋没。
最重要的还是扩大“士林”的规模,让一些别有用心者不能轻易煽动读书人。
现阶段想把后世的专业建立起来那是痴人说梦,不过就是能在四书五经外建立算术等寥寥学科而已。
让圣学传播更广,那帮老学究应该不会反对吧?
打出继往圣绝学,其实起自百家争鸣时期,各学派都在拼命传播自己的思想,一是对本就读书之人,吸引他们加入自己学派,二就是建学,帮助更多人学习,成为读书人,拥护他们的思想。
只不过,随着独尊儒学以后,这样的传播更多是象征,而不是真正被重视。
官员教化之功,变成了看你治理地方出了几个进士、举人,而不是让多少孩童读书。
该有些变化了。